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11086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结合负压呼吸治疗与调整使用者睡眠时头、颈与肩部相对角度,以利于提高该使用者上呼吸道通畅度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一角度定位单元、一口部介面单元及一真空源。该角度定位单元调整该使用者睡眠时头、颈与上躯干部至最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范围,再通过该真空源提供负压给予该口部介面单元以传递至口腔中,进而利用负压将舌头和软颚往口腔前方和上方移动,以增加软颚及舌根与喉咙后壁之间的距离,以提高该使用者的上呼吸道通畅度。
【专利说明】
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改善睡眠呼吸质量的医疗装置;本实用新型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以在使用者睡眠期间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ObstructiveSleep Apnea,0SA)、呼吸不足(hypopnea)及上呼吸道阻塞征候群(Upper Airway Resistance Syndrome,UARS)是在睡眠期间、麻醉期间或者麻醉后因上呼吸道完全或部分阻塞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它们会造成睡眠期间呼吸中断而潜藏着严重的血液中缺氧的?;?。0SA,呼吸不足及/或UARS的患者会因为睡眠期间氧气不足而经常地重复被唤醒,导致片断性睡眠及不良的睡眠质量?;颊呖谇荒诓康囊恍┙峁估缟嗤?、软颚及悬雍垂等均有可能因倾向于朝向上呼吸道移动,造成患者的上呼吸道阻塞,而患者的睡眠姿势往往会影响这些口腔结构的移动方向,特别是当患者仰卧睡眠时,患者的脸部朝正上方,在此头部位置姿势时,地心引力会将这些口腔结构拉往上呼吸道,造成该患者上呼吸道的窄化甚至阻塞。当患者侧卧睡眠时,患者的脸部朝向一侧,在此头部位置姿势时,地心引力不会将这些口腔结构直接拉往上呼吸道,对于患者的上呼吸道窄化或阻塞影响较小。
[0003]姿势治疗法(posit1nal therapy)利用改变睡眠呼吸中止症状患者仰卧姿势来减缓睡眠呼吸中止的严重程度,姿势治疗法具有简单方便而且副作用低等优点,不过有些患者由于背部疾病或是颈椎疼痛无法侧躺,姿势治疗法无法适用于此类的患者。姿势治疗法因为只能改善特定部位所造成的呼吸阻塞,其治疗效果有限,此外长时间侧躺所造成的腰酸等不舒适感大幅影响姿势治疗法的顺从性。
[0004]对于睡眠呼吸中止症状患者目前有几种治疗方式,最普遍治疗方法是采用正压呼吸器(Constant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Machine)。正压呼吸器是由面罩、栗及湿润机组成。正压呼吸器是连续地将高压空气吹入患者鼻道,以使患者在睡眠期间保持呼吸道畅通。正压呼吸器相当有效,但它会引起令人不舒服的副作用,例如喉咙干燥及鼻道阻塞。使用正压呼吸器的患者经?;嵩谠绯扛械街渍图巴诽?。由于它引起的严重副作用使得它具有低的适应性。目前已知的一种改良治疗方法是在患者口腔内施予负压,利用负压通入患者口腔前端,通常是在唇部或唇部稍后方,借由负压将舌头拉向前方,以拉提舌头的后端远离呼吸道后壁,进而防止患者的舌头塌陷阻塞上呼吸道。
[0005]参见图1,当患者在睡眠期间采取仰卧姿势但头部姿态不正确时软颚33会朝向上呼吸道37位移造成上呼吸道37窄化至d距离,甚而造成上呼吸道阻塞。在此一情况下,患者即使施予口腔负压治疗,其使上呼吸道37畅通的效果仍然有限。但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当患者仰睡并将头部调整至正确姿态时软颚33会被向上拉提远离上呼吸道37,而可以增加上呼吸道37前后壁的距离D,但仍需要通过口腔负压传递以稳定软颚33才能真正畅通呼吸道。
[0006]据上,医疗器材业界亟待提供一种机制可以使患者以仰卧的姿态来进行姿势治疗法并结合负压治疗,以利于提供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更安全、舒适的睡眠质量?!臼涤眯滦湍谌荨?br>[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维持使用者仰卧姿势并调整该使用者睡眠时头、颈与肩部至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范围并且结合负压呼吸治疗,以在该使用者睡眠期间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该系统包括:
[0009]—角度定位单元,调整使用者睡眠时头、颈与肩部至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范围;
[0010]一口部介面单元,将负压压力传递至口腔中;以及
[0011]—真空源,提供负压给予所述口部介面单元。
[0012]前述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包含头部角度0head与躯干角度0tQrs。,该头部角度Ghd定义为连接人中与鼻骨最高点的直线与颈部中心线的夹角,其中从颈部中心线至连接人中与鼻骨最高点的直线为顺时针夹角时定义为正角度,当为逆时针夹角时定义为负角度,该躯干角度Qtcirsci定义为颈部中心线与躯干中心线的夹角,其中从颈部中心线至躯干中心线为顺时针夹角时定义为正角度,当为逆时针夹角时定义为负角度。本实用新型为了达到仰卧时最佳姿势治疗角度,该角度定位单元的设计须将该头部角度Qhe3ad控制于-40度至10度范围内,该躯干角度Qtcirs??刂朴?10度至30度区间之中。该角度定位单元的设计可以依据不同使用者体型定制化订做。
[001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本实用新型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更包含一控制器,用以控制该角度定位单元及该真空源。
[001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角度定位单元包含至少一可形变支持结构,该可形变支持结构选自头部支持结构、左侧支持结构、右侧支持结构、颈部支持结构、肩部支持结构和颈与肩支持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在本实用新型中,前述颈与肩支持结构是指支撑颈部及肩部的构件。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角度定位单元可采用内部设置有前述可形变支持结构的枕头结构来实现,而该可形变支持结构可以是头部支持气嚢、左侧支持气囊、右侧支持气囊、颈部支持气囊、肩部支持气囊和颈与肩支持气囊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在此实施形态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气体传送至该头部支持气囊可以调整使用者头部高度,通过将气体传送至该左侧支持气囊可以调整使用者头部向右侧转动,较佳是向右转30度至60度,通过将气体传送至该右侧支持气囊可以调整使用者头部向左侧转动,较佳是向左转30度至60度,及通过该颈部支持气囊、肩部支持气囊或该颈与肩支持气囊可以调整该使用者颈部伸展角度?;痪浠八?,在此实施形态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充填气体于枕头内部支持气囊调整使用者头、颈与上躯干部的位置,进而改变使用者舌头、软颚等移动方向,使使用者的上呼吸道前后壁距离可以增加,以利于提高负压睡眠治疗的效果。
[001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可形变支持结构可以是头部支持气嚢、左侧支持气囊、右侧支持气囊、颈部支持气囊、肩部支持气囊和颈与肩支持气囊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通过将气体传送至前述的支持气囊,或者将气体自前述的支持气囊中抽出,使气囊内的气压发生变化,导致气囊的膨胀或压缩,以调整使用者头部高度、调整使用者向右侧转动、调整使用者向左侧转动,或者调整使用者颈部的伸展角度。前述的支持气囊是一种可挠性材料层,当气体压力输送单元将气体输送至该支持气囊或者自气囊中抽出时,该支持气囊能够顺应压力变化而发生形变,构成该气囊的材料层例如是: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层、乳胶材料层、硅胶材料层或以上各者的组合物所组成的材料层。
[001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可形变支持结构是由一外壁所定义的支持气囊所构成。通过将气体传送至该支持气囊或者自气囊中抽出,使该支持气囊内的气压发生变化,导致的气囊膨胀或压缩,以调整使用者头部高度,例如:使用者的头部枕于该可形变支持结构上时,当构成该可形变支持结构的气囊充气膨胀时由于气囊的体积增加,使得位于其上的使用者的头部因此提高,而在气囊抽气压缩时由于气囊的体积减少,使得位于其上的使用者的头部因此降低;或者通过将气体传送至该左侧支持气囊可以调整使用者头部向右侧转动,或者通过将气体传送至该右侧支持气囊可以调整使用者头部向左侧转动,或者通过该颈部支持气囊、肩部支持气囊或该颈与肩支持气囊可以调整该使用者颈部伸展角度。夕卜壁是一种可挠性材料层,当气体压力输送单元将气体输送至该支持气囊时,该外壁能够顺应压力变化而发生形变的,构成该外壁的材料层例如: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层、乳胶材料层、硅胶材料层或以上各者的混合物所组成的材料层。
[001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支持气囊包括外壁与设置于其内部的内胆。当气体压力输送单元将气体输送至该支持气囊,增加该支持气囊内部的正压;或者,当气体压力输送单元自支持气囊中将气体抽吸出来,对该支持气囊造成负压。因此导致支持气囊的膨胀或压缩,其外壁或者内胆能够顺应气体压力的变化产生形变,借以调整使用者头部高度,例如:使用者的头部枕于该可形变支持结构上时,当构成该可形变支持结构的气囊充气膨胀时由于气囊的体积增加,使得位于其上的使用者的头部因此提高,而在气囊抽气压缩时由于气囊的体积减少,使得位于其上的使用者的头部因此降低。内胆可以是提供气体流通空间并支撑外壁所定义的外型的一种孔隙结构体,包括但不限于:发泡性聚合物结构体、泡棉结构体、孔性乳胶结构体、孔性硅胶结构体、天然纤维结构体、人造纤维结构体或以上各者的组合。
[001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控制器包含一气体压力输送单元,可以提供正压给予该角度定位单元,以调整所述使用者的头、颈与肩部位置中的至少一种位置。
[001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控制器包含一气体压力输送单元,可以提供负压给予该角度定位单元,以调整所述使用者的头、颈与肩部位置中的至少一种位置。
[002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气体压力输送单元包含一气体压力输送选择器,以控制该气体压力输送单元的压力传送路径。
[002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本实用新型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更包含一头部位置传感器,用以侦测所述使用者的头部位置并传送一头部位置信号至该控制器。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头部位置传感器是选自以下任一结构:加速计、压力传感器、负载传感器及压电传感器。
[002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本实用新型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更包含一呼吸状态传感器,用以侦测该使用者的呼吸状态。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呼吸状态传感器是选自以下任一结构:呼吸气流传感器、呼吸气流压力传感器、麦克风式打鼾传感器、呼吸气流温度传感器及血氧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形态中,该呼吸状态传感器是用以侦测该使用者的呼吸气流流阻。在此实施形态中,该使用者的呼吸气流流阻以打鼾图谱或呼吸气流图谱呈现。
[002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本实用新型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更包含一储液槽,该储液槽设置在该真空源与该口部介面单元之间构成的一负压途径,以收集该使用者的唾液。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使用者口腔内的负压压力值为-20mmHg至-6OmmHgο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如下:
[0025]本实用新型通过该角度定位单元调整所述使用者睡眠时头、颈与上躯干部至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范围,再通过该真空源提供负压给予该口部介面单元以传递至口腔中,以在该使用者口腔内产生并维持密闭负压环境,进而利用负压将舌头和软颚往口腔前方和上方移动,以增加软颚及舌根与喉咙后壁之间的距离,以提高并维持该使用者在睡眠期间上呼吸道通畅度。
【附图说明】
[0026]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0027]图1显示患者仰卧时头部姿态不正确造成上呼吸道窄化的示意图。
[0028]图2显示患者仰卧时头部姿态正确使上呼吸道增宽的示意图。
[0029]图3A、图3B、图3C和图3D为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各种视图示意图,其中该角度定位单元以枕头结构来实现。
[0030]图4显示使用者在图3A、图3B、图3C和图3D的枕头上呈仰卧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0031]图5显示使用者在图3A、图3B、图3C和图3D的枕头上呈仰卧状态并且通过该枕头调整头、颈及上躯干位置的侧视示意图。
[0032]图6A显示使用者通过图3A、图3B、图3C和图3D的枕头调整头、颈及上躯干位置使该使用者头部呈后仰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0033]图6B显示使用者采取图6A睡眠姿势时上呼吸道增宽的侧视示意图。
[0034]图7A显示使用者通过图3A、图3B、图3C和图3D的枕头调整头、颈及上躯干位置使该使用者头部呈前仰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0035]图7B显示使用者采取图7A睡眠姿势时上呼吸道窄化的侧视示意图。
[0036]图8A、图8B、图8C和图8D为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各种变化例示意图。
[0037]图9A、图9B和图9C为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化例的各种视图不意图。
[0038]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又另一种变化例的示意图;
[0039]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该角度定位单元以另一种枕头结构来实现。
[0040]图12A为使用者仰卧于图11的枕头的示意图。
[0041]图12B显示当图12A的使用者是不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状者,其舌头、软颚与喉咙后壁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0042]图12C显示当图12A的使用者是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状者,其舌头、软颚与喉咙后壁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0043]图13A为使用者仰卧于图11的枕头并且通过该枕头调整该使用者头部向左转的状态示意图。
[0044]图13B显示当图13A的使用者是不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状者,其舌头、软颚与喉咙后壁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0045]图13C显示当图13A的使用者是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状者,其舌头、软颚与喉咙后壁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0046]图14A为使用者仰卧于图11的枕头并且通过该枕头调整该使用者头部向右转的状态示意图。
[0047]图14B显示当图14A的使用者是不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状者,其舌头、软颚与喉咙后壁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0048]图14C显示当图14A的使用者是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状者,其舌头、软颚与喉咙后壁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0049]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变化例的示意图,该变化例以枕头结构来实现。
[0050]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化例的示意图,该变化例以枕头结构来实现。
[0051]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又另一种变化例的示意图,其中在此变化例中进一步设置呼吸状态传感器及头部位置传感器。
[0052]图18为使用图17的角度定位单元决定使用者最合适化头部位置的步骤流程图。
[0053]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0054]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0055]图21为使用图20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对使用者施予睡眠呼吸治疗的示意图。
[0056]图22为使用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对使用者施予睡眠呼吸治疗的步骤流程图。
[0057]图23为使用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以侦测使用者相对于其头部下方枕头的最合适化头部位置。
[0058]图24为使用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侦测使用者相对于其头部下方枕头的头部位置及进行口腔负压治疗的示意图。
[0059]图25为使用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对使用者进行口腔负压治疗的示意图。
[0060]图26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一变化例示意图。
[0061]图26B为使用者使用图26A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呈仰卧睡眠姿势的侧视示意图。
[0062]图26C为使用者使用图26A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呈颈与肩部抬高睡眠姿势的侧视示意图。
[0063]图27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另一变化例示意图。
[0064]图27B为使用者使用图27A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呈仰卧睡眠姿势的侧视示意图。
[0065]图27C为使用者使用图27A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呈头部向左侧转动的睡眠姿势的侧视示意图。
[0066]图28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又另一变化例示意图。
[0067]图28B为使用者使用图28A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呈头部后仰睡眠姿势的侧视示意图。
[0068]图2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再另一变化例示意图。
[0069]附图标号说明:
[0070]10、100、110、120、130、140、150、900 …枕头本体
[0071]12…可形变头部支持结构
[0072]14…可形变肩部支持结构
[0073]20...控制器
[0074]3l...软颚
[0075]33...舌头
[0076]35…喉咙后壁
[0077]37...上呼吸道
[0078]92…呼吸状态传感器
[0079]94…头部位置传感器
[0080]96…控制器[0081 ]97…储液槽
[0082]98…口部介面单元
[0083]102…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
[0084]104…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
[0085]106…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
[0086]112、114…颈部支持枕头
[0087]122、122a、122b …气体管路
[0088]124...正压栗
[0089]125…负压栗
[0090]126…切换阀件
[0091]201、202、203、204、205 …气体管路
[0092]902…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
[0093]904…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
[0094]906…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
[0095]960、962、964、970 …气体管路
[0096]966、968…电气连接线
[0097]972…真空源
[0098]980…气流导管
[0099]990…气流通道
[0100]992…气流通道
[0101]1001、1002、1003、1004、1005、1006…步骤1100…可形变头部支持气囊
[0102]1102…可形变颈与肩支持气囊
[0103]1104…可形变左侧支持气囊
[0104]1202…颈与肩支持气囊
[0105]1204…头部支持气囊
[0106]1206…容纳空间
[0107]1302…颈与肩支持气囊
[0108]1304…头部支持气囊
[0109]1306…容纳空间
[0110]1402、1502…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
[0111]1404、1504…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
[0112]1406、1508…可形变肩部支持结构
[0113]1506…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
[0114]1901、1902、1903 …步骤
[0115]9601...微处理器
[0116]9602…抽气栗
[0117]9603…第一开关阀
[0118]9604…气体压力输送选择器
[0119]9605…压力传感器
[0120]9606…单向阀
[0121]9607…第二开关阀
【具体实施方式】
[012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精神及优点借由以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配合所附图式将趋于明了。
[0123]图3A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调整使用者睡眠时头、颈与肩部位置的角度定位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示意图,该第一具体实施例以枕头结构来实现。图3B是图3A的前视示意图,图3C是图3A沿Ι—Γ线的剖面示意图及图3D是垂直于I—I’线的剖面示意图。在第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主要包括一枕头本体10及一控制器20。该枕头本体10内部设置有一可形变头部支持结构12及一可形变肩部支持结构1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可形变头部支持结构12及可形变肩部支持结构14可由可膨胀/压缩气囊构成。该控制器20具有一气体压力输送单元(未示出)以气体管路202、气体管路204分别连通于该可形变头部支持结构12及可形变肩部支持结构14,以使得该气体压力输送单元可以视需要输送适当量气体给予该可形变头部支持结构12及可形变肩部支持结构14中的任一个。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形态中,该可形变头部支持结构12及可形变肩部支持结构14可以多孔性可充填气体的材质来形成,例如,该可形变头部支持结构12及可形变肩部支持结构14可以选自以下任一种:泡棉材质部件、乳胶材质部件、天然纤维部件及人造纤维部件。
[0124]图4显示使用者仰卧于该枕头本体10时的侧视状态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中“仰卧”是指使用者相对于其头部下方枕头为脸部朝向上方。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可借由将适当量的气体充填于该可形变头部支持结构12或该可形变肩部支持结构14或两者,来调整该枕头本体10的头部相对高度Hhead、颈部相对高度Hneck及肩部相对高度Hshcmlder,进而调整使用者睡眠时头、颈与上躯干至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在本实用新型中该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包含头部角度Qhead与躯干角度0tQrs。,该头部角度01^(1定义为颈部中心线N---N’与连接人中与鼻骨最高点的直线的夹角,其中从颈部中心线N---N’至连接人中与鼻骨最高点的直线H--H’为顺时针夹角时定义为正角度,当为逆时针夹角时定义为负角度,该躯干角度Gtors。定义为颈部中心线N---N’与躯干中心线T---T’的夹角,其中从颈部中心线N--N’至躯干中心线T—T’为顺时针夹角时定义为正角度,当为逆时针夹角时定义为负角度。本实用新型为了达到仰卧时最佳姿势治疗角度,第一具体实施例的该角度定位单元的设计须将该头部角度Qhead控制于-40度至10度范围内,该躯干角度Qtcirs??刂朴?10度至30度区间之中。该角度定位单元的设计可以依据不同使用者体型定制化订做。
[0125]图6A显示当充填气体于该可形变肩部支持结构14抬高该使用者肩部时,该使用者头部呈后仰姿态。图6B显示图6A中的使用者的舌头31、软颚33与上呼吸道37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可以看见通过采用枕头结构的该角度定位单元调整使用者睡眠姿势时可以使该使用者的舌头31、软颚33往离开上呼道37后壁方向位移,而利于增宽上呼吸道37前后壁距离。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使使用者在仰卧睡眠时维持在图6B的上呼吸道37状态,本实用新型仍需通过口腔负压来稳定舌头31、软颚33的位置,以利于使用者在睡眠期间保持上呼吸道37的通畅度。图7A显示当充填气体于该可形变头部支持结构12抬高该使用者头部时,该使用者头部呈前仰姿态。图7B显示图7A中的使用者的舌头31、软颚33与上呼吸道37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可以看见该使用者的舌头31、软颚33朝向上呼道37后壁方向位移,造成上呼吸道37前后壁距离窄化。
[0126]图8A为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其包含一枕头本体110,该枕头本体110内部设置有一可形变颈与肩支持气囊1102,其通过一条气体管路122连通于一控制器96。在第一变化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通入气体于该可形变颈与肩支持气囊1102,改变该可形变颈与肩支持气囊1102的高度,进而改变使用者颈部伸展角度,以调整该使用者的头、颈与肩部至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范围。图SB为第二变化例,其包括一枕头本体110,该枕头本体110内部设置有一可形变左侧支持气囊1104,其通过一条气体管路122连通于该控制器96。在第二变化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通入气体于该可形变左侧支持气囊1104,使该使用者头部向右侧转动,以改变该使用者舌头、软颚与上呼吸道的相对位置,以利于提高该使用者的上呼吸道通畅度。图SC为第三变化例,其包括一颈部支持枕头112,是由一泡棉(foam/sponge)材质所制成。在第三变化例中,该控制器96具有一正压栗124通过一条气体管路122连通于该颈部支持枕头112,并且该控制器96更具有一切换阀件(switch valve)126,以控制该气体管路122的气流方向。在第三变化例中,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该正压栗124传送适当量的气体给予该颈部支持枕头112,以调整该颈部支持枕头112的高度,进而调整使用者颈部伸展角度,使该使用者的头、颈与肩部至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范围。当欲降低该颈部支持枕头112的高度时即可通过该切换阀件(switch valve) 126改变该气体管路122的气流方向,使该颈部支持枕头112内部充填的气体可以排泄至周围环境。图8D为第四变化例,其包括一颈部支持枕头114,其内部设置一充填气体的气囊。在第四变化例中,该控制器96具有一负压栗125通过一条气体管路122连通于该颈部支持枕头114,并且该控制器96更具有一切换阀件(switch valve) 126,以控制该气体管路122的气流方向。在第四变化例中,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该正压栗124调整该颈部支持枕头114的高度,进而调整使用者颈部伸展角度,使该使用者的头、颈与肩部至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范围。在第四变化例中也可通过该切换阀件(switch valve) 126改变该气体管路122的气流方向,以恢复该颈部支持枕头114内部充填的气体。
[0? 27]图9A为第五变化例,其包括一枕头本体120,该枕头本体120内部设置有一颈与肩支持气囊1202、一头部支持气囊1204及一容纳空间1206。该容纳空间1206可用以收纳该控制器96、储液罐或使用者随身物品例如手机等。图9B为图9A的侧视图及图9C为图9A的立体图。图10为第六变化例,其包括一枕头本体130,该枕头本体130内部设置一颈与肩支持气囊1302、一头部支持气囊1304及一容纳空间1306。该颈/肩支持气囊1302与该头部支持气囊1304均延伸至该枕头本体130外部。
[01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第二具体实施例与第一具体实施例不同处在于两者采用不同的枕头结构,该第二具体实施例包括内部设置有一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102、一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104及一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106的枕头本体10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102、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104及该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106可由可膨胀/压缩气囊构成。该控制器20具有一气体压力输送单元(未示出)以气体管路201、203、205分别连通于该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102、该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104及该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106,以使得该气体压力输送单元可以视需要输送适当量的气体给予该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102、该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104及该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106任一个。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形态中,该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102、该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104及该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106可以多孔性可充填气体的材质来形成,例如,该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102、该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104及该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106可以选自以下任一种部件:泡棉材质部件、乳胶材质部件、天然纤维部件及人造纤维部件。
[0129]图12A为使用者仰卧在未充填气体的该枕头本体100时状态示意图。图12B显示当图12A的使用者是不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状者,其舌头31、软颚33与喉咙后壁35相对位置示意图,该使用者的舌头31、软颚33没有向下塌陷,该使用者仰卧时仍能保持上呼吸道37的通畅。图12C显示当图12A的使用者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状时其舌头31、软颚33与喉咙后壁35相对位置示意图,可以看出使用者的舌头31与软颚33均会朝上呼吸道37后壁方向塌陷,造成上呼吸道37阻塞。
[0130]图13A显示当使用者仰卧于该枕头本体100上,并且该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102被充填气体以使使用者头部向左侧转一角度k其头部与位于下方该枕头本体100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3B显示当图13A的使用者是不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状者,其舌头31、软颚33与喉咙后壁35相对位置示意图,该使用者的舌头31、软颚33没有向下塌陷,该使用者仰卧时仍能保持上呼吸道37的通畅。图13C显示当图13A的使用者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状时其舌头31、软颚33与喉咙后壁35相对位置示意图,可以看出该使用者的舌头31、软颚33虽向下塌陷但通过改变头部位置移动该使用者舌头31、软颚33,使其上呼吸道37仍可维持一定程度的畅通。
[0131]图14A显示当使用者仰卧于该枕头本体100上,并且该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104被充填气体以使使用者头部向右侧转一角度0[^其头部与位于下方该枕头本体100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4B显示当图14A的使用者是不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状者,其舌头31、软颚33与喉咙后壁35相对位置示意图,该使用者的舌头31、软颚33没有向下塌陷,该使用者仰卧时仍能保持上呼吸道37的通畅。图14C显示当图14A的使用者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状时其舌头31、软颚33与喉咙后壁35相对位置示意图,可以看出该使用者的舌头31、软颚33虽向下塌陷但通过改变头部位置移动该使用者舌头31、软颚33,使其上呼吸道37仍可维持一定程度的畅通。
[0132]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第二具体实施例中枕头本体的第一变化例,其包括内部设置一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1402、一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1404及一可形变肩部支持结构1406的枕头本体140。图16为第二变化例,其包括内部设置一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1502、一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1504、一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1506及一可形变肩部支持结构1508的枕头本体150。
[0133]图17显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定位单元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结合一呼吸状态传感器92及一头部位置传感器94,以利于决定使用者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头部角度0head与躯干角度的一种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该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主要包括一枕头本体900、一呼吸状态传感器92、一头部位置传感器94及一控制器96。该枕头本体900内部设置有一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902、一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904及一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90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控制器96具有一气体压力输送单元(未示出),以气体管路960、气体管路962、气体管路964分别连通于该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902、该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904及该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906,以使得该气体压力输送单元可以视需要输送适当量的气体给予该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902、该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904及该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906任一个,以调整该使用者的头部角度01^(1与躯干角度0tors。。该呼吸状态传感器92是用以侦测该使用者的呼吸状态并将侦测到的呼吸状态信息通过一条电气连接线966传送至该控制器96。该控制器96根据该呼吸状态信息控制其内部该气体压力输送单元的气体输送路径,以将气体输送至所欲填充气体的前述可形变支持结构,进而调整该使用者头、颈与肩部至所欲调整的位置。
[013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形态中,该呼吸状态传感器92可以是呼吸气流传感器、呼吸气流压力传感器、麦克风式打鼾传感器、呼吸气流温度传感器(thermistor)或血氧计(oximeter)。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形态中,该呼吸状态传感器92用以侦测该使用者的呼吸气流流阻,并且该使用者的呼吸气流流阻以打鼾图谱或呼吸气流图谱呈现。
[0135]该头部位置传感器94用以侦测该使用者在该枕头本体900上的头部位置并通过一条电气连接线968传送一头部位置信号至该控制器9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头部位置传感器94可以是一加速计(accelerometer),其较佳放置于该使用者额头上方。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形态中,该头部位置传感器94可以是压力传感器(pressure sensor)、负载传感器(load cell)或压电传感器(piezo sensor)。在这些实施形态中,该头部位置传感器94可以依不同的实施形态放置在使用者头部的适当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控制器96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呼吸状态信息与对应的头部位置信号,决定该使用者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头、颈与肩部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最适化头、颈与肩部位置对应该使用者的最低呼吸气流流阻。
[0136]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者头部位置改变会牵动该使用者的颈、肩位置也改变,因此下文以最适化头部位置代表最适化头、颈与肩位置。
[0137]图18显示以图17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决定该使用者的最适化头部位置的步骤流程图。以下配合图17说明图18的步骤流程图。首先,在步骤1001,使使用者呈仰卧姿势,此时该使用者相对于其头部下方的该枕头本体900脸部朝向正上方。该呼吸状态传感器92测量该使用者的呼吸气流流阻,测量时间持续一个量测周期,例如九十分钟,或者持续一整个晚上,并将测量到的呼吸气流流阻传送至该控制器96。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形态中,所测量到的呼吸气流流阻为该使用者的打鼾图谱或呼吸气流图谱。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形态中,本实用新型可以测量该使用者的呼吸气流压力变化、呼吸气流温度变化或血液中含氧量。接着,在步骤1002,从O度到90度逐次增加该使用者颈部后仰的伸展角度,伸展角度可以调整上呼吸道侧壁肌肉的张力以减少呼吸道的塌陷。在此步骤,本实用新型通过该控制器96的该气体压力输送单元输送气体至该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906,以逐次增加该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906的高度从O毫米至50毫米,进而抬高该使用者肩部,使其颈部逐次增加伸展角度。在本实用新型中,该使用者的每一头部位置定义为一个睡眠位置。接着,在步骤1003,使该使用者头部位置维持在每个个别颈部伸展角度约一个量测周期并且测量该使用者的呼吸气流流阻,同时该头部位置传感器94将侦测到的该使用者头部位置信号传送至该控制器96。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形态下,该量测周期可以是九十分钟、三至四小时,或一个晚上。重复步骤1002至1003直至完成该使用者所有个别颈部伸展角度下的呼吸气流流阻测量。接着,进行步骤1004,从O度到90度逐次增加该使用者的头部向右侧转动角度。在此步骤,本实用新型通过该控制器96的该气体压力输送单元输送气体至该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904,以逐次增加该使用者头部向右侧转动角度。接着,回到步骤1003,使该使用者头部位置维持在每个个别右侧转动角度约一个量测周期并且测量该使用者的呼吸气流流阻,同时该头部位置传感器94将侦测到的该使用者头部位置信号传送至该控制器96。重复步骤1004与步骤1003直至完成该使用者所有个别头部右侧转动角度下的呼吸气流流阻测量。接着,再进行步骤1004,从O度到90度逐次增加该使用者的头部向左侧转动角度。在此步骤,本实用新型通过该控制器96的该气体压力输送单元输送气体至该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902,以逐次增加该使用者头部向左侧转动角度。接着,回到步骤1003,使该使用者头部位置维持在每个个别左侧转动角度约一个量测周期并且测量该使用者的呼吸气流流阻,同时该头部位置传感器94将侦测到的该使用者头部位置信号传送至该控制器96。重复步骤1004与步骤1003直至完成该使用者所有个别头部左侧转动角度下的呼吸气流流阻测量。接下来,进行步骤1005,本实用新型通过该控制器96完成该使用者所有睡眠位置(头部位置)的呼吸气流流阻测量及分析。最后,在步骤1006,该控制器96根据所有睡眠位置与对应的呼吸气流流阻决定该使用者使用该枕头本体900的最适化头部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最适化头部位置是使该使用者在使用该枕头本体900时具有最低呼吸气流流阻。当使用者使用该枕头本体900时,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该控制器96设定该最适化头部位置,并且该控制器96根据该最适化头部位置控制该气体压力输送单元输送适当量的气体至所需要的可形变支持结构直至该枕头本体900调整该使用者头部至该最适化头部位置,以利于提高该使用者仰卧时上呼吸道的通畅度。
[0138]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形态中,本实用新型可进行一头部位置参数测量步骤,以侦测该使用者的头部位置。该头部位置参数可选自以下任一种:加速度、压力、负载及压电变化。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形态中,本实用新型可进行一呼吸检测步骤以侦测该使用者的呼吸状态,例如侦测该使用者的呼吸气流、呼吸气流压力、打鼾声、呼吸气流温度及血氧浓度中的任一种。
[0139]本实用新型另一构想是将头部位置调整机制的概念与口腔负压呼吸治疗机制的概念结合应用至提高使用者睡眠期间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头部位置调整机制可以前述角度定位装置的各种实施例及其变化例实现,至于前述口腔负压呼吸治疗机制可以通过在使用者口腔内产生负压环境的各种口部介面装置来实现,例如2014年01月1日提出申请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案国际申请案号PCT/US14/11129的口部介面装置。图19是本实用新型结合前述头部位置调整机制与口腔负压呼吸治疗机制以在使用者睡眠期间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一具体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该系统将图17的系统与一口部介面单元98合并使用。该口部介面单元98具有一气流导管980连通于一条气体管路970的一端,一真空源972则连通于该气体管路970的另一端并通过该气体管路970提供负压给予该口部介面单元9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本实用新型更包含一储液槽97设置在该口部介面单元98与该真空源972之间的该气体管路970上,以收集残留在该气体管路970的液体,例如使用者的唾液,以利于负压的传送。在此一实施例中,该真空源972与该口部介面单元98之间连通的该气体管路970构成一负压途径。在此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先通过图17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决定使用者进行负压呼吸治疗的最适化头部位置并将使用者睡眠姿势调整至最适化头部位置后,接着再通过该真空源972与口部介面单元98传送负压至使用者口腔内,以在口腔内产生一密闭负压环境,进而对使用者施予口腔负压呼吸治疗。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使用者口腔负压压力值为-20mmHg至-60mmHg。
[0140]图20为本实用新型结合头部位置调整机制与口腔负压呼吸治疗机制以提高使用者睡眠期间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另一具体实施例,该系统是将该口部介面单元98整合至图17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图21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图20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对使用者进行睡眠负压呼吸治疗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控制器96内部设置一微处理器9601及一抽气栗9602,该抽气栗9602的入口端连通于该气体管路970,以将负压传送至该使用者口腔内。在此一实施例中,该抽气栗9602与该口部介面单元98之间连通的该气体管路970构成一负压途径。进一步地,一压力传感器9605连通于该气体管路970以侦测传送至该使用者口腔内负压压力值,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负压压力值为-20mmHg至-60mmHg。此外,该储液槽97设置于该气体管路970上可用以收集停留在该气体管路970内的液体残留物,例如该使用者的唾液,以保持该负压途径的畅通。该压力传感器9605所侦测到的压力值也可用以判断该负压途径是否有阻塞现象。例如当该压力传感器9605侦测到的压力值一直无法降下来时可以作为该负压途径遇到液体阻塞的警示。该抽气栗9602的一出口端是通过该气体管路960、气体管路962、气体管路964分别连通至该枕头本体900的该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902、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904及该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906,以将适当量的气体输送至该可形变右侧支持结构902、可形变左侧支持结构904及该可形变颈部支持结构906任一个结构,进而可以调整该使用者的头、颈与肩部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该控制器96更包含一气体压力输送选择器9604,连通该气体管路960、气体管路962、气体管路964,该微处理器9601可控制该气体压力输送选择器9604以决定该控制器96与该枕头本体900之间的气体输送路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本实用新型更包含一第一开关阀9603设置于该抽气栗9602与该气体压力输送选择器9604之间及一第二开关阀9607设置于该抽气栗9602与该气体管路970之间。该微处理器9601可以控制该第一开关阀9603与该第二开关阀9607以改变该抽气栗9602的气流方向如图23、图24或图2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中,本实用新型更包含一单向阀9606设置在该气体管路970上,以控制本实用新型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负压传送方向为从该抽气栗9602的入口端至该口部介面装置98的该气流导管980。
[0141]图22为使用本实用新型图20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对使用者进行最适化头部位置调整与负压呼吸治疗的步骤流程图,以使该使用者能在最适化头部位置的睡眠姿势下进行负压呼吸治疗,进而提供该使用者更安全、舒适的睡眠质量。首先,在步骤1901,找到该使用者最适化头部位置(请参见图18),并且将该最适化头部位置的信息设定在该微处理器9601内部。在此步骤,该微处理器9601控制该第一开关阀9603与该第二开关阀9607以改变本实用新型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气流方向如图23所示,气流方向为周围空气从一气流通道992进入、通过该第二开关阀9607、进入该抽气栗9602的入口端,再从该抽气栗9602的出口端输送至该气体压力输送选择器9604,并在该微处理器9601的控制下气体传送至该气体管路960、气体管路962、气体管路964的其中一条。在步骤1901,本实用新型将系统的气流方向设定为图23所示的气流方向同时执行图18的步骤流程图,以找到该使用者的最适化头部位置,并且将该最适化头部位置的信息设定在该微处理器9601内部。在步骤1902,本实用新型通过该头部位置传感器94侦测该使用者的头部位置。接着,在步骤1903,本实用新型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对于该使用者施予负压呼吸治疗并根据侦测到的头部位置信息进行该使用者头部位置调整及侦测。该微处理器9601根据被侦测到的头部位置信息决定需要输送气体至该枕头本体900内部可形变支持结构的路径。在此步骤,该微处理器9601控制该第一开关阀9603与该第二开关阀9607以改变本实用新型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气流方向如图24所示,使气流方向为该抽气栗9602通过其入口端传送负压至该使用者口腔内部,并通过其出口端输送气体至该枕头本体900内部需要被充填气体的可形变支持结构,以调整该使用者的头部位置。该头部位置传感器94同步侦测该使用者的头部位置,并将侦测到头部位置的信息传送至该微处理器9601。该微处理器9601再根据被侦测到的头部位置信息与该使用者最适化头部位置设定值的差异改变该气体压力输送选择器9604的气体输送路径,继续调整该使用者的头部位置。重复执行步骤1902与1903,直至本实用新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侦测到该使用者已被调整至最适化头部位置,此时,该微处理器9601控制该第一开关阀9603与该第二开关阀9607以改变本实用新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的气流方向如图25所示,使该抽气栗9602的气体经过该第一开关阀9603与一气流通道990传送至外在环境,本实用新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即停止输送气体至该枕头本体900内部的各可形变支持结构,但在此阶段由于各可形变支持结构与该气体压力输送选择器9604之间构成气体密闭通路,所以该枕头本体900仍然维持使使用者保持最适化头部位置的形变状态,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仍维持传送负压至该使用者口腔内部。
[0142]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即可通过图19或图20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使该使用者在睡眠期间维持在最佳睡眠姿势下进行有效的负压呼吸治疗。
[0143]接着,请参图26A、图26B、图26C、图27A、图27B、图27C、图28A、图28B及图29,这些图式显示图20所示具体实施例的各种变化例。图26A、图26B、图26C、图27A、图27B、图27C、图28A、图28B及图29的变化例主要显示枕头本体与该控制器96的结合关系,至于该呼吸状态传感器92及该头部位置传感器94基于其与该控制器96的结合关系及它们的功能与图20的具体实施例相同,则从图26A、图26B、图26C、图27A、图27B、图27C、图28A、图28B及图29的有些图式中省略、未绘制出来。
[0144]图26A的变化例包含一枕头本体110,该枕头本体110内部设置有一可形变颈与肩支持气囊1102,其通过一条气体管路122连通于该控制器96。在此变化例中,请见图26B与图26C,本实用新型通过通入气体于该可形变颈与肩支持气囊1102,改变该可形变颈与肩支持气囊1102的高度,进而改变使用者颈部伸展角度,以调整该使用者的头、颈与肩部位置,以利于提高该使用者的上呼吸道通畅度。图27A的变化例包含一枕头本体110,该枕头本体110内部设置有一可形变左侧支持气囊1104,其通过一条气体管路122连通于该控制器96。在此变化例中,请见图27B与图27C,本实用新型通过通入气体于该可形变左侧支持气囊1104,使该使用者头部向右侧转动,以调整该使用者的头、颈与肩部位置,以利于提高该使用者的上呼吸道通畅度。图28A的变化例包含一枕头本体110,该枕头本体110内部设置有一可形变头部支持气囊1100,其通过一条气体管路122连通于该控制器96。在此变化例中,请见图28B,本实用新型通过通入气体于该可形变头部支持气囊1100,改变该可形变头部支持气囊1100的高度,进而改变使用者颈部伸展角度,以调整该使用者的头、颈与肩部位置,以利于提高该使用者的上呼吸道通畅度。
[0145]图29的变化例包含一枕头本体110,该枕头本体110内部设置有一可形变头部支持气囊1100与一可形变左侧支持气囊1104,分别通过气体管路122a与气体管路122b连通于该控制器96。
[01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さ姆段?。
【主权项】
1.一种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包括: 角度定位单元,调整使用者睡眠时头、颈与肩部至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范围; 口部介面单元,将负压压力传递至口腔中;以及 真空源,提供负压给予所述口部介面单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更包含控制器,控制所述角度定位单元和所述真空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包含头部角度和躯干角度,所述头部角度定义为连接人中与鼻骨最高点的直线与颈部中心线的夹角,所述躯干角度定义为所述颈部中心线与躯干中心线的夹角。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含气体压力输送单元,提供正压给予所述角度定位单元,以调整所述使用者的头、颈和肩部位置中的至少一种位置。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含气体压力输送单元,提供负压给予所述角度定位单元,以调整所述使用者的头、颈和肩部位置中的至少一种位置。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压力输送单元包含气体压力输送选择器,以控制所述气体压力输送单元的压力传送路径。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定位单元包含至少一个可形变支持结构,所述可形变支持结构选自头部支持结构、左侧支持结构、右侧支持结构、颈部支持结构、肩部支持结构和颈与肩支持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形变支持结构更包含孔隙结构体,所述孔隙结构体选自发泡性聚合物结构体、泡棉结构体、孔性乳胶结构体、孔性硅胶结构体、天然纤维结构体和人造纤维结构体中的一个或多个。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更包含头部位置传感器,侦测所述使用者的头部位置并传送头部位置信号至所述控制器。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更包含呼吸状态传感器,侦测所述使用者的呼吸状态。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介面单元将负压压力传递至口腔中,并在所述使用者的口腔内产生密闭负压环境,利用负压将舌头和软颚往口腔前方和上方移动,以增加软颚及舌根与喉咙后壁之间的距离,以提高所述使用者的上呼吸道通畅度。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更包含储液槽,所述储液槽设置在所述真空源和所述口部介面单元之间构成的负压途径,以收集所述使用者的唾液。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者口腔内的负压压力值是_20mmHg至-60mmHg。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中所述头部角度的范围是-40度至1度。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合适于负压呼吸治疗的相对角度中所述躯干角度的范围是-10度至30度。1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定位单元能控制所述使用者的头部右转30度至60度或左转30度至60度。
【文档编号】A61F5/56GK205494125SQ201620136031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3日
【发明人】陈仲竹, 黄振宁
【申请人】莱镁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
imtoken助记词怎么填-imtoken钱包没有收益-imtoken矿工费太贵了-im钱包官网:token.im